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推广动态 > 行业动态

推广动态

Promotion dynamics

我国果业发展70年概略

来源:果农之友杂志 时间:2020-06-03 09:25:28 阅读1563 次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年,水果也由过去达官贵人和有钱人的享用之物变成了普通大众的刚需消费品。目前,我国园林水果(包括柑橘、苹果、梨、葡萄、红枣、香蕉等)产量1.8亿吨,瓜果类(包括西瓜、甜瓜、草莓等)产量0.8亿吨,居世界首位。



       由建国初的百废待兴到世界果业大国,我国果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果业发展之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回顾我国果业发展史对于坚定发展方向、以果业振兴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现将果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述之。


1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即集体果园(园艺场)发展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农村土地改革完成之后,作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当时的各级集体组织(公社、大队甚至生产队)利用对劳动力的调配权,把集体所有的一些荒山、荒地进行开垦,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园艺场,种植果树,充实集体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人口的增加,为了节约耕地,我国提出了“发展果树要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的原则,这是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土地面积有限的国情的正确决策。



       1949年,我国水果产量120万吨。到1978年,园林水果面积2 485.5万亩,产量657万吨,排在前5名的水果分别为:苹果(35%),梨(23%),柿(11%),柑橘(6%),红枣(5%)。柿、枣等耐土壤瘠薄、易管理的果树占较大比例。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口多,物资短缺,果品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大众需求。


2 第二阶段:加速阶段,即家庭承包果园发展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在“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集体经济时代,农村居民的房前屋后偶尔也种植一些果树,但主要以自给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和山地进行了承包,同时,给农民划分了一定面积的自留山、自留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变化,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扩大,许多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自留山、自留地甚至承包耕地栽植果树。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党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经营由农民增产向带动农民增收转变,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



       1980年,园林水果面积2 674.5万亩,产量679.3万吨,到1990年,园林水果面积7 768.5万亩,产量1 874.4万吨,增长了近3倍。排在前5名的水果分别为:柑橘(26%),苹果(23%),梨(13%),香蕉(8%),葡萄(5%),柑橘、香蕉等南方热带水果得到快速发展。1993年,我国水果总产量开始跃居世界第一位。


       1995年,我国水果总产值达750亿元,超过了棉花的718亿元、林业的710亿元、油料的600亿元、糖料的200亿元,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3 000亿元和蔬菜的2 400亿元,居于第三位。


3 第三阶段:高速阶段,即规模化果园发展阶段(2000-2010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水果作为农业中最具创汇潜力的一种,生产规模扩张迅速,但也遭受到国际水果市场的强烈冲击,推动水果产业化、提高竞争力迫在眉睫。2004年,时隔18年之后中央就“三农”问题再次下发一号文件,力促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我国的水果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水果种植已不限于山地、丘陵,一些平原地区也开始规模化种植。水果业迎来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热潮,水果的品质开始受到重视,品种间的效益差别开始显现,种植者纷纷引进名、优、特、新品种,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由传统的种植模式向机械化标准化模式转变。



       2000年,园林水果产量6 225.1万吨,到2007年,产量破亿,到2010年,产量达到12 285.2万吨,较2000年增长近2倍。2007年我国水果出口477.3万吨,同比增长28.9%,出口额37.5亿美元,同比增长51.4%。



       在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柑橘、苹果、梨等前3位大宗水果产量虽然逐年增长,但在水果总产量中的占比却不断下降,由2000年60%下降到2010年58%。桃、甜樱桃和猕猴桃等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如2001-2007年,桃产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12.15%,2003年最高增速达17.54%;1998年甜樱桃种植面积10万亩,2008年种植面积发展到70多万亩;猕猴桃由2000年85万吨增长至2010年125万吨。


4 第四阶段:高质阶段,即现代化果园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进入2011年,我国的水果人均占有量已超过150千克,果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鼓励探索创新,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土地流转。《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颁布,为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政策支撑。果业经营主体也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由原来的家庭承包农户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多种形式转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联想集团从事猕猴桃和蓝莓生产,提出发展果业的“三全模式”,即全产业链控制、全过程追溯、全球化布局,这些工业化思维为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全国果业产业分工更加细化,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2019年,园林类和瓜果类水果产量25 688.35万吨,较1978年增长近40倍,较2000年增长近4倍。虽然发展速度放缓,但是规模化经营开始显现强大的竞争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果品品牌和优质企业,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如“吴小平葡萄”“岗富苹果”等。



       随着果树新品种的育成和栽培技术的革新,一些特色鲜明的优势产区开始形成,如云南宾川的葡萄5月份上市,批发价可以达到90元/千克;云南昭通的黑苹果和红梨效益可观。随着种植效益的提高,大量工商资本开始进入果业产业,联想、海尔、碧桂园纷纷投资果品生产,从而推动高档果品发展。



       然而,我国果业大而不强是不争的事实,果业发展承受着国内资源约束趋紧和国际水果竞争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成本增高,果园效益低等一系列供给侧问题亟需变革;另一方面,新西兰猕猴桃、日本葡萄等进口果品不断冲击国内市场,生产中品种权等产权纠纷不断增加,我国果品竞争力和产业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中央一号文件,2016年提出发展新理念,2017年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果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果业正在向绿色化、机械化、品牌化、智能化等方向转变。2019年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九批44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数据,其中近40%的村镇产业聚焦在特色林果,果业成为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产业良选。

       近10年来,我国苹果、梨、桃、柑橘、猕猴桃、枣、草莓、葡萄、石榴、樱桃、西甜瓜等水果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市场总体供应均衡,满足了四季有鲜果的消费需求。人均水果消费量增长50%以上,达到70千克左右,市场高端优质果品供不应求,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褚时健种出了“励志橙”、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卖起了“良心果”、地产大亨潘石屹为家乡苹果代言。水果类型也进一步多样化,由大宗水果消费向小众水果发展,一些像黄油蟠桃、即食红肉软枣猕猴桃、软籽石榴、功能西瓜等品类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追捧。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未来果业发展还将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由于果树具有赏食兼用、药食同源和生态绿化等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果业正在和休闲、科教、农旅和信息等产业叠加融合,不断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下,水果类型也更加丰富,更多的水果品类走进了大众餐桌,水果消费悄然由量向质向营养健康转变。因此,果业作为我国农业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本文的作者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田鹏,张颖,高登涛,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当,告知即删)

分享到
4168338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