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下载中心 > 林家讲堂

下载中心

Download Center

树木文化——历史

来源:林草新闻 时间:2020-09-10 09:48:00 阅读899 次

       提到树木,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它能给我们提供木材,其次是可以绿化,为人们提供绿荫;林业专家学者以及林业业内人士可能会想到它还能发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吸炭释氧等生态功效。提到文化,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吃喝玩乐文化即饮食文化、饮酒文化、旅游文化、戏曲文化等等,但提到树木文化,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实际上,树木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等诸多方面都息息相关,树木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我国的四大发明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从我国的汉字到诗词歌赋,从借树木比拟教书先生到中医的代称,从文成公主带柳进藏到众人寻祖洪洞,从坟地栽树到阳宅植桐,我们的一切生活哪一点离得开树木?所以说,树木文化与我们无时无刻相伴相生!不是树木“没有文化”,只是我们没有深入挖掘而已!


历史文化


树木与姓氏  紧密又相连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

       姓氏来源于多个方面,或来源于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或来源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野生动物和地上长的花草树木,或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烟酒茶等等。在众多的姓氏中,与树木、植物有关的就有杨、柳、桑、柏、松、栗、槐、李、林、栾、梅、花、叶、柴、桂等姓氏,可以说,姓氏与树木息息相关。


树木与地名  缘自《周礼》篇

       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设其社稷之遗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意思是说在其居住之地栽植树木,栽什么树就叫什么地名。北京至今还有很多地方以树木起的地名,如五棵松、垂杨柳、大榆树、大柳树、七棵树、枯柳树;槐柏寺街、枣林前街;桃园、杏园、梨园、桑园、松园、槐园、苹果园;檀峪、松树峪、酸枣峪;椴木沟、梨树沟、柳沟等等。


树木与权力  意在字里边

       权杖是象征王权和皇权的用具。考古材料表明,古埃及和中国都发现了权杖,形制不同,材质不同。权杖地位等同于我国后世的玉玺。中国发现权杖的材质有木质,金质,青铜和玉石。

    “权杖”二字之所以都用“木”字作为偏旁,实际上也说明了谁拥有的土地、树木多,谁就拥有更的资源,谁的权力也就最大。所以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权杖”这两个字时,都用了“木”字旁。


坟地树木别乱栽  一些学问要明白

       早在周朝,对于不同等级的人在死后对修建坟墓的高度和种什么树,都有严格等级规定。据《周礼.春官冢人》记载: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春秋纬》:天子坟高三仞(古时7尺至8尺为一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这个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改变,即逐渐演变成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我们到颐和园就能看到,在仁寿殿也就是皇帝办公的院内栽植的都是松树,而在大臣们候朝的院内栽植的都是柏树了。


住宅栽树有讲究  一些文化要传承

       住宅院内栽树也有讲究,古人云:前不栽桑,后不栽柳,这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常识。另外,还有一句谚语,即:桑松柏梨槐,不进活人宅。从坟地上栽树的讲究看,栾树也是不能栽到我们的住宅的。关于住宅种树,民间流行很多谚语:如门前有槐,荣贵丰财;右树重抱,财禄长保;屋顶枯树,必出寡妇;右树红花,娇媚倾家;左树右无,吉少凶多;枯树当门,火灾死人;独树当门,寡母孤孙;前有死树,失财倒路。


封禅始于秦 盛于乾 最高礼遇为龙颜

       封禅,多指皇帝对作战或其他有功之臣的封赏,对树木的封禅并不多。然而,在北京就有几棵树受到了皇帝的封禅。

       北海团城上有3棵有封号的著名松树,分别是“遮阴侯”“探海侯”和“白袍将军”,其封号均是乾隆皇帝所赐。传说有一年夏天,乾隆皇帝来到团城,正直中午,室内又闷又热,便命人摆案于树荫之下,清风徐来,顿觉暑气全消。于是乾隆皇帝就效仿秦始皇登泰山避雨后封“大夫松”的故事,封这株松树为“遮阴侯”。乾隆皇帝还在门头沟潭柘寺为2棵古银杏赐号“帝王树”和“配王树”,至今皆长势良好。


重耳感念忠臣意 御命寒食不饮炊

       相传寒食节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派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晋文公听了属下“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建议”,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子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自南北朝以来,每到寒食节,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祭奠活动,有上坟、踏青、荡秋千、吟诗等,其中还有一项就是“插柳”即“插柳于坟”“插柳于衣袋”。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民间还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分享到
4168338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