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中心
Download Center
中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三)
中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白花兜兰
国家保护级别:I 级
濒危等级:极危
致危因素:种子繁殖率低,生境狭窄,人为破坏。
白花兜兰是兰科兜兰属兜兰亚属地生或半附生植物,植株较矮小,叶基生,叶片3至5枚,狭长圆形,先端尖,上面叶深绿色,背面叶淡绿色,基部有紫红色斑点,中脉有龙骨状突起;花葶直立,花淡绿黄色,有柔毛,顶端生1花,花苞片黄绿色近白色,宽椭圆形,花瓣基部有少量栗色或红色细斑点,唇瓣上有淡黄色晕,通常具不甚明显的淡紫蓝色斑点。花期4至5月。
白花兜兰于1986年被发现并命名,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人们关注。白花兜兰叶片油亮,花瓣奶白,洁白高雅,唇瓣淡黄色,后期转为黄色,黄白对比强烈,花大艳丽,并伴有香气,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白花兜兰分布地狭窄,仅分布在广西和贵州南部海拔600至800米的石灰岩地区,野生数量极为稀少,加之种子繁殖率低,种群繁衍困难。除此之外,其对生境要求严格,环境依存度高。近几十年来原产地生境恶化,人为毁林开荒使得白花兜兰的栖息地质量严重衰退,外加过度采挖的人类威胁,导致资源破坏十分严重,目前全世界范围的野生成株仅250株左右,且种群数量仍呈下降趋势。为挽救这一濒危的野生植物物种,1997年兜兰属所有物种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绝对禁止随意采挖,并且禁止一切国际间贸易。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将白花兜兰属列入极度濒危(CR),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二批)》名录中,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天星蕨
国家保护级别:II 级
濒危等级:极危
致危因素:种群数量稀少,生境极其狭窄。
天星蕨是天星蕨科星蕨属的陆生蕨类植物,高可达50厘米,根茎叶都为肉质。叶片广卵形,长达25厘米,宽17厘米,上表面光滑,基部近心脏形,先端逐渐变尖,具短柄;叶肉质粗肥,叶柄长30至40厘米,扁平带细毛,基部有两片小托叶;聚合孢子囊群散生于侧脉之间,形大而球圆,如蚕豆般大小,10余个孢子囊排列成圈。
天星蕨同属约有5种,我国仅仅1种,于上世纪50年代在云南省东南部金平县海拔900米的雨林内首次被发现,当时共发现两个种群,其中一个种群因生境破坏而灭绝,另一个种群分布地现在也岌岌可危。天星蕨不但数量稀少,而且分布地非常狭窄,适生的种群面积仅仅有500平方米,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作为雨林下的阴生草本植物,随时都面临全球环境变暖,以及因森林植被破坏或人为干扰而带来的生存危机。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来该地区被开垦种植热带经济植物砂仁,天星蕨经常被看成杂草铲除,种群随时都有野外灭绝的危险。
在1999年8月4日天星蕨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保护级别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危险等级被列为极危(CR)。天星蕨叶片青翠,孢子群如星辰大海,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物种珍稀,叶形奇特,对研究蕨类植物的起源与进化有着及其重要的科研价值。为保护这一珍稀植物物种,本世纪初,西双版纳植物园从天星蕨的自然分布地引进野生种群,经过园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成功培育出可繁育的孢子,植株生长健旺,部分植物园已实现引种保护。同时也建议有关部门对分布地实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抢救措施,增强保护意识,避免天星蕨野生种群完全灭绝。
摄影
周欣欣 | 莫明忠
编辑
李姗姗 | 楚雅南
上一篇: 【林家百科】五彩苏
下一篇:中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