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培训 > 技术手册

技术培训

Technical training

安徽一日一技|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

来源:林草科技推广 时间:2022-05-30 14:38:14 阅读1120 次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又名黄杨黑缘螟蛾、黄杨野螟、黄杨卷叶螟、黑缘透翅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绢野螟属(Diaphania)。

 

一、寄主植物

黄杨绢野螟主要危害黄杨科(Buxaceae)黄杨属(Buxus)园林绿化植物,如黄杨(Buxus sinica),包括瓜子黄杨、珍珠黄杨、尖叶黄杨等变种和雀舌黄杨(Buxus bodinieri)。

 

二、分布与危害

在安徽全省均有分布。初孵幼虫群集取食表皮及叶肉,3龄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缘或整叶,高龄幼虫可食尽全叶,只留叶柄。幼虫常吐丝缀合叶片,藏于其内取食,受害叶片枯焦。暴发时往往虫口密度很大,轻则影响生长,重则整株叶被食殆尽,植株上仅剩丝网、残叶和碎片。加之黄杨类植物生长缓慢,再生能力差,极大地影响了其观赏价值及绿化效果。

三、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 20 ~ 30 mm;翅展30 ~50 mm。黄杨绢野螟自然种群存在两种体色类型:正常体色黑白型和黑化体色全黑型,两种类型比率约为4:1。

黑白型:头部暗褐色。头顶触角间鳞毛白色,触角褐色。下唇须第一节白色;第二节下部白色,上部暗褐色;第三节暗褐色。前胸、前翅前缘、外缘、后翅均有黑褐色宽带,前翅前缘黑褐色宽带在中室部位具2个白斑,近基部一个较小,近外缘白斑新月形,翅其余部分均为白色,半透明,并有紫色闪光。腹部白色,末端被黑褐色鳞毛;雄蛾腹部末端有黑褐色尾毛丛,翅缰仅1根;雌蛾腹部较粗壮,无尾毛丛,翅缰2根。

全黑型:除前翅中室端半月纹、中室内小点和各腹节后缘鳞片白色外,体翅均呈黑褐色。雌雄虫极易区别,雌虫翅缰2枚,腹部较粗大,腹末无毛丛;雄虫翅缰1枚,腹部较瘦,腹部末端有黑色毛丛。

2.卵  扁椭圆形,底面平,表面略隆起。长径1.5 mm,宽径约1.0 mm。初产时淡黄色,半透明,后渐变暗,近孵化时卵内可见黑色斑点。卵块呈鱼鳞状。

产卵状与卵形态


3.幼虫  幼虫圆筒形,老熟时体长约42 mm,头部黑褐色,胸、腹部黄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背线绿色,亚背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黄绿色,基线及腹基线淡青色,背线两侧黄绿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淡青灰色。

幼虫(瓜子黄杨)


4.蛹  纺锤形,长18 ~ 20 mm,初期翠绿色,后渐变为黄白色,羽化前翅部出现成虫翅的斑纹,羽化前,黑白型翅芽显出褐色边缘,全黑型翅芽全呈褐色。


四、生活史

黄杨绢野螟在合肥市1年发生4代,以2龄或3龄幼虫越冬,低龄幼虫缀合寄主叶片形成苞叶藏于内取食危害。从3月在中旬开始,即有越冬幼虫开始出蛰活动。3月下旬末即有幼虫开始化蛹进入蛹期,至4月上、中旬进入化蛹高峰期,此时可在被害寄主植物上寻找到老熟幼虫吐丝缀合叶片所结的茧。4月中旬即有少量蛹羽化出成虫,4月下旬开始,羽化数量逐渐上升,至5月上旬进入羽化高峰期。5月中旬开始,第一代幼虫陆续出现,此时幼虫在新梢吐丝缀叶啃食叶肉,随着虫龄不断增长,其食量也不断增加,长至老熟幼虫会啃食全叶。6月上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开始羽化成虫。第二代幼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幼虫危害盛期,7月中旬第二代幼虫进入蛹期,约7月下旬开始羽化成虫。第三代幼虫于8月上旬开始出现,8月中旬至下旬为第三代幼虫的危害盛期。在8月下旬即开始有幼虫开始化蛹,9月上旬第三代进入化蛹高峰期。9月中旬,第四代幼虫开始出现。自10月中旬起,第四代幼虫开始越冬。

五、虫情监测

1.监测时期  黄杨绢野螟全年危害时期划分:始见期(3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始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高峰期(7月上旬至9月中旬)、盛末期(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和休眠期(11月初至翌年3月下旬)等。始见期为监测关键期。

2.监测方法

(1)线路踏查  按照LY/T 2516的线路踏查方法进行。调查样地不少于1m2,统计样地内黄杨绢野螟的有虫株、虫口密度(头/ m2)等,判断黄杨绢野螟的危害情况。调查结果填入线路踏查记录表。

(2)标准地调查  踏查中确认有黄杨绢野螟发生区域且较为严重的林地,应设置标准地进行详查。标准地设立按照LY/T 2516的规定进行。每个标准地调查标准地不低于1m2。调查方法统计标准样地的虫口密度。调查时,分别记录每个样点的有虫株率(%)、虫口密度(头/ m2),调查结果填入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3)性信息素监测  在寄主分布区,利用黄杨绢野螟性信息素监测成虫发生情况;采用桶型诱捕器,每隔50米设置1~2个,具体依据虫情而定;具体监测方法按照NY/T 2732执行。

3.发生程度  黄杨绢野螟发生程度按照LY/T 1681进行划分。调查时,依据轻、中、重3个等级划分标准,将调查结果填入标准地记录表。


六、防治措施

黄杨绢野螟主要危害城市绿化树种,应遵循加强监测、注重人工防治、早防早治、优先使用生物农药等原则;每年始见期(3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始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防治关键期。

1.人工防治  人工摘除,结合冬季修剪清除虫苞、虫巢。

2.性信息素诱杀  在成虫发生期,于寄主植物周围挂设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成虫,采用桶型诱捕器,每隔50米设置1 ~ 2个,具体依据虫情而定。

3.化学防治  在各代幼虫期,采用树冠喷雾方式对幼虫进行防治,具体防治次数依据虫情决定。

七、防治效果检查

1.检查内容  检查防治后虫口减退率,并用虫口减退率表示防治效果。

2.检查时间  树冠喷雾防治一般在药剂防治后3天至7天检查;具体时间根据不同防治方法和药剂类型可做相应调整。

3.检查方法  在防治区选择有代表性林分设立临时标准地,每块标准地设标准株。检查时,抽查标准地,调查防治前后的活虫数。标准地的设置及调查方法见“虫情监测”。

4.计算公式

虫口密度按公式(1)计算,虫口减退率按公式(2)计算。

来源:安徽省林业局

撰稿:汤宗斌(合肥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分享到
4168338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