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动态
Promotion dynamics
森林康养旅游物流的生态压力管控现状及思路
全球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加催生了森林康养旅游物流产业向低碳型发展的模式。《“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要“践行绿色旅游消费观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发布绿色旅游消费指南,引导旅游者低碳出行”。《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4—2020 年) 的通知》( 国发〔2014〕42 号) 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推动节能减排,切实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依托森林生态与景观资源,以修养身生、调适机能为目的,以森林旅游、中医理疗、养老保健及森林生态资源开发为内容发展的森林康养旅游产业,有促进森林生态价值变现并强化森林产业经济反哺森林生态系统的能力。但森林康养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旅游物流产业规模的扩张,导致碳排放量飙升,使得森林旅游景区的生态压力增加。
关于旅游、旅游物流与森林环境间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多侧重于可持续旅游环境的概念与实施、旅游生态足迹测度与评价、旅游物流生态足迹与生命周期评估等,及关于景区容量、旅游环境保护政策讨论等方面。
关于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与环境间的关系,实业决策者更关注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前景及短期绩效,而缺乏代言第三方的森林系统生态利益诉求未被考虑到商业利益关联机制中,阻碍了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形成正反馈型的价值链增值闭循环,森林系统生态容量补损工作的时效与实效就无法得到保障,生态赤字风险暴露几率则会上升。
因此分析森林康养旅游物流生态压力管控的现状,提出低碳型森林康养旅游物流生态压力管控思路,以期为森林康养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森林康养旅游物流生态压力管控的现状分析
(一)森林康养旅游物流系统诸元的利益冲突
1、商业利益与生态价值诉求冲突诱生的系统生态赤字
森林旅游物流生态赤字系指由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导致森林康养旅游景区内物流资源耗费水平超过景区内自然生态产出能力的一种状态,也就是景区物流系统污染排放水平超过了景区生态系统污染降解能力的一种状态。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在《2017年关注问题报告: 新时代背景下践行生态文明》中指出,当前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已经抬高了其生态足迹”。
森林康养旅游的物流是伴生于旅游产业的次生产业,二者在商业利益关联机制下形成协同运作的产业集群。
森林康养旅游产业集群盈利基础是通过从森林生态系统外部溢出效应中获取生态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旅游经济价值,故维系森林生态系统永续发展能力是确保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可持续运营的前置条件。
通常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间存在正相关度,但两类价值形态间的价值转化过程耗时较长。决策者用制造森林生态赤字以谋求当期经济价值的策略虽会降低森林生态系统价值存量,却不会在其经营周期内反馈到财务数据中。
故实业决策者采取的扩张其当期经济利益而非生态利益的策略是符合逻辑的,因而摒弃长期生态利益来置换短期经济利益被决策者偏好。
2、“公地悲剧”视域下的低碳型森林旅游物流建设问题
强化森林旅游物流的低碳化供给能力可改善景区生态质量、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价值,进而增进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景区各经营主体收益水平。
依据公共资源理论,森林康养旅游景区拥有的独特“公地”资源,具有产权复杂性和外部性等特征。
首先,产权边界界定难题制约了低碳型森林旅游物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景区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和景区基础设施日常保养及修缮等经费支出负担主体及其权属边界缺乏明确界定。主管部门常用业务外包方式解决公共资源保护性开发,而受本位利益引导的代工单位则会在契约期内过度开发公共资源以谋私利。受生态效益时滞效应影响,代工单位的自利行为暴露时间会迟于契约期结束时间,使得景区管理方难以采取有效惩戒措施来消除此类负面影响。
其次,外部性导致低碳型森林旅游物流系统的利益与责任形成分离。低碳森林旅游物流建设者的生态保护行为能增进景区总体生态价值,并外溢为景区周边其他经营者的财务收益。当景区管理方未建立促使外部性内部化的利益回流机制时,就会弱化建设者的生态保护意愿及行为动力。
(二)森林康养旅游物流系统内诸元的行动冲突
1、团体动力学对森林旅游物流中高碳行动的心理影响
游客生态旅游意愿的强弱与经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持续发展及高等教育普及,中青年游客群体对低碳型森林旅游物流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水平显著提升、担负社会责任的意愿增强,为低碳森林康养旅游物流推广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但在景区物流运营实践中,较低的游客低碳行为与其较高的低碳意愿之间产生了冲突。
根据勒温团体动力学( Kurt Lewin,1939) 的观点,游客对低碳行为的排斥受到团体潜在动力交互作用的影响,高碳行为个体的行动对低碳行为个体的行动具有影响力,要维系团体共同“生活空间”的平稳性,团体成员倾向于采取折中态度放弃部分低碳行为,以适应团体价值取向并增强个体被团体的认同度。
2、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硬约束与高碳物流行为的交替影响
对比社群参照系的影响,低碳行为实施环境对游客行为选择的影响力更为凸显。森林康养游客在物流消费方面的生态足迹与景区内低碳物流设施设备不健全直接相关,旅游物流产业属“高碳排放产业”。有调查显示,在旅游产业碳排放中,旅游物流占40%,纯旅游业占60%。景区低碳物流回收体系不健全增加了游客采取低碳物流行动的成本,进而影响到其低碳行为发生的几率。
低碳设施设备的不健全,使得部分游客原有出于提升自我康养消费体验水平的目的无法实现,进而放弃低碳物流行为。逆向物流系统不健全与游客不健康旅游行为之间的交替作用,将景区生态环境推进持续生态恶化陷阱,逆向物流基础设施缺位是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的必然结果。
景区管理者与景区物流运营者分属两个利益实体,各利益实体只重视本系统内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排斥以触动本位利益为内容的低碳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方案。由于利益相关方排斥跨利益实体的物流基础设施整合行为,则降低了景区基础设施系统综合效能的发挥。诱发森林康养旅游生态赤字的初始动因主要在于游客缺乏践行低碳物流的生态行为,其行为偏差根植于游客对低碳型森林康养物流理念的认知偏差、对绿色物流系统价值的认知错位。
森林生态康养旅游聚焦点是“生态、康养”,但调查分析森林康养旅游物流和森林康养游客行为却表明,游客在景区消费行为带动了旅游物流业务的发展,各类旅游物流活动实施使用的多种交通工具产生了大量碳排放;游客入住的康养山庄通常地理位置偏僻但周边生态环境良好,确保森林康养山庄运营需要的各类物资却需要“上山过河”,其漫长的物流足迹抬高了生态足迹,造成了碳排放水平高于交通便捷的旅游景区;森林康养产业直接耗费了各类林产品,产业所需物资的生产与储运活动增加了景区的碳排放量; 各类林产品采集与加工行为直接破坏了景区生境。游客有参与低碳康养旅游的初心,但增加碳排放的行为反向却遏制了其初衷的实现。
(三)森林康养旅游物流生态压力管控体系的功能冲突
1、景区低碳物流系统影响了生态压力的管控力响
一是景区低碳物流系统生态功能演化的有序程度,受其功能模块间协同水平的影响。目前景区多存在物流设施与设备陈旧,物流设备专业保养能力弱、带病运作等问题; 物流企业多为通用物流服务企业,缺乏专业森林旅游物流运作经验和能力,缺乏低碳物流的执行能力。
二是森林旅游物流系统存在非均衡问题。森林康养游客在景区内的“单边向流”现象突出,致使物流载具的空载率偏高,使得景区部分生态足迹值在无效经济活动上增加。
三是景区配套旅游物流制度设计缺位,未考虑自驾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与景区物流系统有机对接的制度安排,缺乏推进物流系统与“食、住、行、游、购、娱”等商家和游客行为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使得森林康养产业对“低碳物流”的切实需求无法实现。系统各功能模块的问题通过其内部非线性动力机制反馈为低碳物流系统的总体功能失调,造成生态系统自修复能力下降,并将抬升生态赤字,削弱景区内产业的远期竞争力。
2、森林旅游物流企业的生态压力管控能力响
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在销售旺盛时,推高了森林旅游物流的流通强度,会持续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压力。游客偏好在森林康养景区购置的原生态农产品,通常为对保鲜要求高、易腐烂、装载难度大、积载系数高的林下产品。此类物流具有平均物流强度不高,物流业务在时间轴线上分布不均衡的特点,造成物流企业难以提升资产专用化水平。
提升装备专用性水平能增进游客的低碳物流体验,也抬升了企业成本及游客支付金,会降低游客支付意愿,进而影响到交易双方福利水平;企业放弃森林旅游物流装备专用化策略,以通用物流装备来提供服务时,由此带来的货损、货差率提升则会影响低碳物流策略实施,最终增加景区森林系统的生态压力。二元悖论的产生原因在于差异化资产属性与能力决定了森林旅游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差别。考虑其业务特征,森林旅游物流企业在作将通用物流转型为专业物流决策时,须兼顾转型过程中的资产冲突、存量资产处置等衍生问题。
二、森林康养旅游物流的生态压力管控思路
(一)整合低碳森林康养旅游物流多元主体利益
1、多元利益主体协同解决森林康养旅游物流系统的生态超载问题
森林旅游物流系统的生态超载治理可采取景区管理方主导,区内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景区管理方可利用其在生态功能区治理中的支配地位,在充分关注利益攸关方独立利益诉求基础上,大幅扩张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交集,帮助相关方消弭利益冲突并协调利益错位,消除生态超载治理工作中的系统内耗,调动各方参与景区物流生态超载问题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在划定景区管理权力边界的基础上,景区管理方应发挥其全局统筹能力,全力推进相关生态制度供给、治理资金筹措、生态补偿发放等总体目标分解任务,改变利益相关者在主导型治理模式下的被动式参与格局。景区管理方可通过建立低碳物流示范工程,鼓励物流企业在景区建设生态型物流教育基地,以样板工程方式促进关联物流企业参与低碳物流建设。景区管理方需完善生态型景区物流体系建设的社区参与机制,只有将低碳物流建设责任细化到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等森林康养产业的各环节,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参与方式、流程与保障制度体系,才能推动景区内各类经营方按照低碳物流理念协同改变高碳型运营模式。
2、整合景区经营主体资源协同发展低碳型森林康养旅游物流产业
森林康养景区管理者需以建设循环物流系统为工作切入点,强化景区内部客流、商流与物流系统的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完善景区内部循环物流管理系统并形成良性运作循环。提高了森林康养游客的旅游体验水平,才能使其成为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的亮点而非负担。
景区管理方可梳理区内运营各方的各类物资类型及其物流特性,强化景区运营过程中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环节产生的废品再生利用可能,减少、控制景区经营主体与外部环境间的物资交换规模,尽可能避免浪费和减少原材料输入。景区内经营主体在实现旅游物流中物资的空间价值与实践价值时,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景区物流系统响应游客动态物流需求的能力,确保景区物流系统中诸环节间有机衔接,使物流标的物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数量出现在正确的空间,减少景区物流载具空载率、无效需求型物流通量,最终推动景区物流系统实现“低通量、低排放、高利用”的“两低一高”型发展模式。
(二)创新低碳型森林康养旅游物流运作模式
1、创新景区智慧型低碳物流运作模式
积极实施低碳物流技术是治理森林康养旅游物流系统生态超载问题的可行策略。森林康养旅游物流企业使用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创新的成果,构建起全时域低碳物流信息系统,打造出覆盖全空域的景区智慧型绿色物联网系统。
通过软硬件、跨界融合技术的运用,智慧型低碳物流系统可动态感知景区各分区的物流强度,实时采集和分析景区游客生态足迹分布数据,并据此对景区旅游物流设施的空间布局、物流设备运动轨迹做优化布局,提升景区内物流设备的调配效率。
智慧型低碳物流能收集游客车辆导航、行动轨迹追踪等动态范围数据,并根据游客移动路线预先调配物流资源为游客供应对应数量和品类的旅游产品。智慧型低碳物流通过对区内物流设备和货物的智慧调度,应对各分景区内的应急物流需求,提升景区物流系统稳健运行能力。
2、创新生态智慧型游客行动引导系统
森林旅游物流系统的生态超载问题是由游客行为的无序性及由此引起的“高碳化”集群行为。鉴于旅游过程中存在物流与人流的重叠性特征,引导游客建立有序行动方案有助于实现低碳物流目标。以“互联网+”为平台架构,以大数据处理、云计算、专家知识库为技术支撑,景区管理方通过建立“生态智慧型”游客行为引导系统,帮助游客筹划旅游线路行进方案,以提升旅游行为的有序度、有效性。
景区管理方可通过完善引导系统线上服务功能,如基于微信、QQ等大众化社交平台来提供在线导游及导购客服服务,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旅游行动方案策划、旅游产品配送服务、个体生态足迹测评等增值服务,并分散物流系统峰值期的生态压力,改善游客体验。
景区管理方通过完善线下游客的低碳行为指导设施设备建设,可沿森林廊道布设生态环保相关解说牌、完善森林专用物流廊道建设,推动景区“人、物通道”的分类设置和分流管理。
物流企业应强化低碳物流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购物行为与配送服务无缝链接机制,帮助游客优化旅游产品的采购行为;用GPS、RFID 等技术强化区内物流设备调度能力,切实降低景区内物流载具空载率;改善景区逆向旅游物流系统功能,降低景区生态系统对废弃物的降解压力,帮助游客认知逆向物流运作机理并养成逆向物流消费行为,促进正向与逆向物流系统的有机融合,形成景区物流系统闭链运行机制,并全方位管控景区旅游物流生态承载力。
(三)完善森林旅游物流生态压力管控制度建设
1、建立森林康养主体功能区划制度以控制景区物流生态压力
森林康养旅游物流主体功能区划后,可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域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森林康养景区管理者可根据景区水文景观、地文景观、气象景观及生物特质等来实施对“物流生态压力指标”的分区管控,实现景区生态管理规划与物流生态压力的分级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与衔接。
在森林康养服务供给过剩区、局部森林自然生态功能退化区、具有生物多样性科学价值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森林康养景区运营者应严守生态红线,杜绝康养旅游、物流等关联产业的进驻。
对森林康养景区中有显著生态维护功能的林下经济发展区、林农生产与加工区,景区管理方可选择性地支持低碳物流产业进驻,注重集约开发物流空间,适度发展低碳、绿色、智慧型物流产业,以彰显物流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2、以景区生态承载力指数管控为核心建立完善的物流业务容量调控制度
一是景区管理方需强化对区内游客活动强度的监管力度,可通过游客容量指数及其生态足迹指标反映的游客活动强度指标实现。景区的物流业务容量与其游客容量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并落实物流业务容量调控制度能够控制游客生态足迹总量及景区生态超载率水平。
二是景区管理方需加强对区内生态康养产业活动强度的监管力度。产业活动强度常用景区内可开发土地利用强度、旅游产业收益等指标来测度。
三是景区管理方应加强对区内物流活动强度指标的测度与监管工作。建立物流业务容量调控制度的核心要素在于测定区内物流收发节点间的物流强度。景区管理者通过在区内设置的若干物流生态压力监控点,科学测度游客及关联的物流业务强度,并预先评估相关物流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监控点数据分析成果可被用来作为设置景区物流强度管控指标上限的依据,并据此对景区内的关键生态区实施严格的物流总量限制,实现限定景区内物流设备运营的时间段和总体规模,严控因森林旅游物流活动所引致的生态超载问题。
三、结语
在森林系统难以从森林康养旅游物流产业中回收其外部溢出的生态价值时,森林系统生态容量补损工作的时效与实效就无法得到保障,生态赤字风险暴露几率则会上升。
因此,消除系统性冲突的重要措施是增加系统的诸元维度,引导利益攸关方协同建构多元化利益的新格局。打造适应低碳要求的森林康养旅游物流运营新架构、完善森林物流生态压力管控制度体系,促使森林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内的诸元在达成系统均势基础上,实现森林康养旅游物流产业在低碳运营模式方向上的整体创新涌现,切实推动森林康养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和永续发展。